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

成績的意義,需要其他條件做背景襯托

分類:生活小想

2010/11/18 14:28
成績的意義,需要其他條件做背景襯托

家裡有小學生之後,就好像自己也上學一樣,總會看看他的課本裡有什麼?和印象中小時候的課本是否一樣?

自己在4年級以前,沒看過學校的獎狀,不知道學校獎狀是圓形還是三角形,所以並不期待考完試的小朋友,帶什麼獎狀回來,壓根就沒想過獎狀這回事。那一天,平常考完總是自我招認考不好的他,竟然被吾人搜出書包裡有學校頒發的獎狀,理由是考試成績優良。

這真是天打雷劈,據說全班有5人獲得,不禁眼眶微熱,尤其是每天逼小子一定要準時上床睡覺。

您覺得這樣的獎狀,它的意義是什麼?(吾人想了一段時間,稍有愚見)

這是一個有多樣性答案的問題,並不存在「標準」答案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現在都市內國小一班約28人,前五名得獎,約等於前面17%左右得獎,竟很像技師錄取率。小時候,全班有70人,也有50人的班,得獎的恐怕只有前三名,等於前面6%左右得獎,甚至更少。相對來講,現在得獎較容易,或者說,現在較傾向用「鼓勵」的方式激勵學生。

以前的經濟背景、時空條件使然,家長、學校較少用「鼓勵」的方式激勵學生。以前沒得獎,或沒上台大的學生,或許生不逢時吧!成績的意義,需要其他條件做背景襯托,沒有背景,單獨的事物不存在意義。等這一批小學生要考大學,上清華、台大應較容易了,若清華、台大不減班,而真實社會卻少子化,可能可以推想未來台大學生的品質會較差,其他各校依此遞降。

考卷的內容,不外乎簡單的注音、長短線條的比較。在正常的漸進學習下,不用說等到國中,當國小六年級時,再回頭來考這些,誰會不得100分呢?那麼,特別頒獎獎勵前17%的學生,是在獎勵哪個部分?家長看到自己小孩的獎狀,家長認為在獎勵哪個部份?

每個人的想法不同,這是一個多元價值觀的社會。

有人會認為就是獎勵「結果」,考了99分或100分這個結果。當然,在東方傳統注重考試的社會,這樣的想法很常見,這樣想可以延伸到考上明星學校,家長在同儕間很有面子。亦有可能延伸到閉門修理那沒拿到的1分。

吾人認為,特別是在國小階段,毋寧說獎狀是鼓勵「持續的學習慣性」,也就是獎勵學習的過程。獎狀不一定是筆試的產品,也可能是美術比賽、音樂比賽、體育比賽等等。在這些比賽中得獎的小學生,就像您我一樣,會因為有人鼓勵,而更願意嘗試、發展未來更大的成就。

5名和第6名,分數上或許只是1分之差,結果上卻是有得獎和沒得獎之差,這樣的差別待遇似乎就滿明顯,而社會上也常存在這種現象,常出現在做分類切割時。如果硬要把獎狀看得很重要,那第6名是最不幸的,就像技師落榜的第一名。

如果真的需要一張獎狀來鼓勵小孩,吾人會自己去訂做一張,寫上和學校獎狀不一樣的內容,因為吾人想傳遞不一樣的價值觀,尤其是強調「在這個階段,你()學習得很認真,爸爸媽媽都看到了。

今年攜子跑完三重的3公里比賽,兒子就得到了由把拔頒發的完成比賽獎牌,這是鼓勵「有勇氣,積極參與的過程」。不定期的假日,攜子路跑山路,一面哭、一面吵鬧、一面跑,看山看海看蜘蛛看毛毛蟲,都是生活廣義學習的一部份,不能僅是呆在書桌前,沒有運動的習慣。

獎牌、獎狀沒有什麼不好,獎牌、獎狀的意義是人賦予的,它本身只是一塊木板、金屬、一張紙。

家長給予獎牌、獎狀什麼意義,正代表這家長的水準。但,絕大部分的家長,認為獎狀的意義,代表小孩的水準;小孩長大之後,有可能再這樣教育小小孩。想要不一樣,由自己做起。

成績的意義,需要其他條件做背景襯托,其中包含家長的價值觀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