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

反映網友的問題

分類:生活小想

2010/12/21 07:17
 
各位網友好:
   
近期有一位讀者問「…,大概60天後要考碩班,…,怎麼做考古題才能達到最大的『效益』跟『效率』??」

回想到10多年前自己參加國考時,在圖書館作考古題並沒有思考「效益」與「效率」的問題,而是照著書一題一題作,做不出來的,就看解答是用哪一個公式或觀念或技巧解題,拿紅筆畫記下來。只有自己研判很冷門的題目,先不鑽牛角尖。

真的找不到思路時,將問題彙整,專 程找 老師請教。

在圖書館的日子,是BB-call完全丟掉,六根清淨不看報紙、沒有網路的日子,所有的資源,包含時間,全部集中在考試及算考古題上,務求火力集中發揚,不得分散,真的沒有想到「效益」與「效率」的問題。

有時看小朋友吃飯,告訴他們不要挑食,各種營養都要均衡,好像沒辦法跟他講「為了『效益』跟『效率』,請()吃這些與那些吧!」。

前幾天,看別人組裝家具,心裡想「自己來組,第一次一定組不起來,但是師傅若多組立幾次給我看,應該我也可以組起來。」

解考古題不就像是看別人組家具嗎?答案已經在書上,請不要怕「從挫敗中練習,找技巧、方法,學會」,而也必須「從挫敗中練習」,這一直是我們傳統教育沒教好的,甚至畢業後,不少人沒有體會到,只能打順風球,不能打逆風球。

能從挫敗中學習,是更廣義的教育,是社會教育,是自我教育,遠勝過當一位滿街都是的碩、博士。

祝您思考有得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